春秋时期之所以被称为“春秋”,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根据《春秋(书) - 维基百科》的解释,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节,朝廷大事多在此两季举行,因此“春秋”成为了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1]。其次,春秋时期因孔子修订的《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因此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春秋时期[2]。
《春秋》对后世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为后世史书的编纂提供了重要的体例和笔法,被尊为编年体史书之祖[3]。其次,《春秋》经孔子修订后,不仅是一部史书,也蕴含了孔子的政治理念和道德评价,其中的“春秋笔法”对后世史书的写作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4]。此外,《春秋》所体现的“大义”对当今世界国与国相处之道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5]。因此,《春秋》不仅是一部历史记载,也是儒家经典之一,对后世的政治、文化和史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春秋(书) - 维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6%98%A5%E7%A7%8B_(%E4%B9%A6) [2] 《春秋时期- 维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6%98%A5%E7%A7%8B%E6%97%B6%E6%9C%9F [3]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司法部纪检监察组》: https://www.moj.gov.cn/jgsz/gjjwzsfbjjz/zyzsfbjjzsj/202108/t20210810_434010.html [4] 《孔子《春秋》为“经”的意义 - 中国青年报》: http://zqb.cyol.com/html/2018-03/27/nw.D110000zgqnb_20180327_1-05.htm [5] 《学术外院| 胡美馨:理雅各《春秋》英译“以义解经”跨文化注疏特征研究》: https://flc.zjnu.edu.cn/archive/2024/0831/c10909a475678/pag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