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期间,中华民国在军事上与日本抗衡并取得胜利主要依靠以下几个方面:
国共合作:战争开始时,日本在军事和经济方面都占有强大优势,计划采用速战速决之作战方针。面对日军强大攻势,中国形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
持久战战略:中国领导人认识到,虽然中国经济、军事实力都无法与日本抗衡,但天意、民心和国际社会的支持都在中国一方,中国必将取得胜利。蒋介石提出了持久战的概念,认为中国可以依靠空间换时间,通过长期的抗战消耗日本的力量[2]。
国际支持:中国在世界争取道义的支持,在列强之间巧妙周旋,权衡利害,因势利导,以实现“孤立敌国,争取友邦”。中国为同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援了同盟国[3][4]。
地方武装和民众参与:西北地区的同胞们通过建立爱国社团为抗日战场送物资等方式支援战场;为了打击敌人嚣张的气焰建立地方武装,派遣部队赶赴前线;建立抗日救亡社团宣传呼吁各族人民加入抗战[5]。
军事上的胜利: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重大胜利,如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升了中国军队和人民的士气[6]。
通过上述方式,中华民国在军事上与日本抗衡,并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