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史学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其主要特点如下:
学术风格和学术流派的多样性:中国经济史学在长期研究中形成了不同的学术风格和学术流派。根据中华文史网的资料,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强调用经济学理论指导经济史研究;一种是重视社会学与经济史的结合;再一种是主要用传统的史学方法[1]。
理论与实证研究的结合:中国经济史学突破了以近代经济的基本范畴和问题向前追溯的范式,而是以古代经济的运行与演变为出发点,重新建构中国经济史发展的长期变迁理论体系[2]。
经济与政治、社会、文化之间的联系:中国经济史学的研究不仅限于经济本身,而是注重分析经济与政治、社会、文化之间的联系[3]。
国家本位、整体思维以及伦理导向: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主要特点包括国家本位、整体思维以及伦理导向[4]。
民本经济观: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发展史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经济学说与理论,其中包括民本经济观的传承与超越[5]。
经济思想与经济制度的关联:中国古代经济史学研究中,经济思想与经济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如孔子经济思想的研究[6]。
受西方经济理论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史学的形成与西方不同,它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中,但也受到西方经济理论的影响[7]。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经济史学的形成是一个融合了多种学术风格、理论与实证研究、以及跨学科分析的过程,其主要特点体现在对经济与社会各方面联系的重视,以及独特的国家本位和伦理导向的经济思想。这些特点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经济史学的丰富内涵和独特视角。
参考资料: [1] 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百年回眸 - 中华文史网 [2] 中国经济史的独到书写 - 文化- 光明网 [3] 中国传统经济史研究的里程碑之作_快讯 [4] 中国古代文明开放型经济思想的逻辑演进与现实借鉴 [5] 对中国古代民本经济观的传承与超越(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6]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基本结构与内在逻辑 - 上海财经大学期刊社 [7] 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研究的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