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一些作品如贝多芬的大赋格和早期爵士乐之所以最初被视为“非音乐”,后来却得到广泛接受,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点:
突破性或前卫性:这些作品在当时可能因其突破性或前卫性而受到批评。例如,贝多芬的大赋格因其复杂的结构和创新的音乐语言在当时被一些人批评为“非音乐”[1]。同样,早期爵士乐由于其即兴性和与传统欧洲音乐不同的和声及节奏结构,也曾被视作“非音乐”[1]。
审美观念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审美观念会发生变化。新一代的听众和音乐家可能对这些作品展现出更大的开放性和接受度,从而推动了这些作品的重新评价和接受。如二十世纪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吉不认同传统的音乐理解,推动了对这些作品的重新认识[1]。
文化和艺术的交融:不同文化和艺术形式之间的交融也促进了这些作品的接受。例如,“第三潮流”音乐将西方古典音乐与爵士乐结合,这种跨界的尝试使得原本被视为“非音乐”的作品逐渐被主流音乐界接受[2]。
社会和历史背景的变化:社会和历史背景的变化也会影响音乐作品的接受度。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多元化,原本边缘化的音乐风格和作品逐渐被纳入主流音乐讨论的范畴。
音乐教育和普及: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也有助于公众对这些作品的理解和欣赏。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这些作品,并学会欣赏它们的艺术价值。
综上所述,贝多芬的大赋格和早期爵士乐之所以后来被广泛接受,是由于它们在音乐史上的创新性、审美观念的变化、文化交融、社会历史背景的变化以及音乐教育的普及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这些作品从“非音乐”到被广泛接受的转变。
[1] 音乐-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9%9F%B3%E4%B9%90 [2] [PDF] 20 世纪美国第三潮流音乐结构史初探 -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https://xb.xhcom.edu.cn/__local/F/D0/2E/EFAB26F98DE7372DC5BBFD1B0C1_17F9A100_114764.pdf?e=.pdf
山路和弘在声优和演员领域的主要成就和代表作有哪些,尤其是在动画和电视剧中的表现?
哪部电影是重拍自《红帆特攻队》的作品?
李龙宇参与的电视剧《武士白东修》有怎样的剧情背景,他在其中饰演的角色有哪些特点?
哈罗德·劳埃德的电影在商业上是否比查理·卓别林更成功?
阿内梦妮在2012年法国总统选举中支持的候选人是谁?
屈光学和反射光学有什么区别?
《致命核料》这部电影改编自哪位作者的作品以及原作名称是什么?
1910年孙中山为何多次致函荷马李,并提到需要5万美元的筹款?
Diastema属的植物与同为苦苣苔科的其他植物相比,有哪些特殊的生长习性或生态适应性?
额我略五世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三世之间有何特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