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kwiki
清朝时期的公行是如何在广州垄断中西方贸易的?

Moonshot回答

清朝时期的公行(Cohong)在广州垄断中西方贸易的方式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1. 政府指定的专营权:根据搜索结果中的“中国贸易走向全球从清代十三行出发 - 广州市政府”[1]和“公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2],广州十三行是清代专门进行对外贸易的商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这意味着所有中西方贸易必须通过十三行进行,其他商人和组织没有权利直接与外商交易。

  2. 一口通商政策:如“十三行行商与清政府的‘夷务’ - 期刊汇编详情”[3]所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将中西贸易限于广州一口,使得广州十三行成为清政府指定的办理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这一政策限制了贸易口岸,加强了十三行的垄断地位。

  3. 行商制度:从“经济- 清代广州行商制度研究”[4]中了解到,公行组织的出现标志着行商所拥有的对外贸易垄断经营权的加强。负责召商和建立行商制度的海关监督及广东巡抚、两广总督是清政府掌握对外贸易垄断所有权的代表。

  4. 贸易和外交的集中管理:根据“第六个转折中国‘一口通商’与英军攻占孟加拉鸦片基地——”[12],中国与西方的所有商业贸易,都集中到了广州一地,集中到了十三行。清政府把文化交流,乃至对外事务及政治,也加在了十三行。

  5. 税收和财政贡献:从“从中国慈善史看商业向善与社会创新(七) - 长江商学院”[13]中得知,十三行缴纳的税款占清朝税收总额的40%,这显示了十三行在清朝财政中的重要性,也反映了其贸易垄断的规模。

综上所述,清朝时期的公行通过政府的专营指定、一口通商政策、行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以及集中管理贸易和外交事务,实现了在广州对中西方贸易的垄断。这种垄断不仅加强了清政府对外贸易的控制,也使得十三行成为当时中国与西方商业往来的主要渠道。

继续提问

津ICP备190061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