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最初反对免役法,但后来态度发生了转变,认为免役法确实可行。这一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实践效果的认识:苏轼在与民间接触后,认识到新法的可行和有效,特别是免役法在实际操作中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改由官府雇人服役,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的负担[1]。
对旧制度的反思:苏轼意识到,免役法相较于之前的差役法,具有更多的优势。差役法要求农民直接为官府提供无偿劳役,而免役法则允许农民通过交钱来免除劳役,这对于农民而言是一种解脱[2]。
政策适应性的考量:苏轼认为,新法自熙宁年间开始已经实行十余年,百姓也渐渐适应习惯了,虽然仍旧有着种种弊端,但再贸然尽废,与熙宁年间骤然变法,折腾百姓不是上策[3]。
反对因人废事:苏轼反对因人废事,凡是王安石提出的就不分青红皂白一概废止。他认为,相较于差役法,免役法利远大于弊[4]。
政治斗争的考量:苏轼在政治上并不完全站在新党或旧党任何一方,他更多的是从国家和百姓的实际利益出发,对政策进行客观评价和建议[5]。
综上所述,苏轼对免役法的态度转变是基于对新法实际效果的认识、对旧制度的反思、政策适应性的考量、反对因人废事的原则以及政治斗争的现实考量。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苏轼最终认为免役法确实可行。
[1] 免役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 苏轼为什么要反对王安石变法? - 搜狐 [3] 苏轼对变法利弊认识清晰但陷入党争,导致自己被新旧两党排斥 - 搜狐 [4] 王安石诞辰一千周年:他的变法为何注定失败-虎嗅网 [5] 为什么总说苏轼政治上没有建树? - 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