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人对《前出师表》的评价之所以如此之高,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文学价值:《前出师表》以其简练、直率而不失文采的风格受到赞誉。南宋谢枋得在《文章轨范》中引用安子顺的评价,认为其“简而尽,直而不肆”[1]。林语堂更是称其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座丰碑”[2]。
情感真挚:诸葛亮在文中流露出对国家的深切关怀和对后主刘禅的忠诚,这种真挚的情感打动了历代读者。苏轼评价说,其“大哉言乎,与《伊训》、《说命》相表里”[3],显示了其文的情感深度和历史地位。
政治智慧:《前出师表》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也体现了诸葛亮的政治智慧和治国理念。诸葛亮在文中提出的北伐必要性和对后主的期望,显示了他深远的政治眼光和对国家未来的规划。
道德典范:诸葛亮的形象在文中被塑造为一个忠诚、智慧、有远见的丞相,这种形象成为了后世的道德典范。毛泽东曾评价诸葛亮的才智,并试图分析其统一中国失败的原因[4],显示了诸葛亮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历史影响:《前出师表》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献,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研究三国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历代名人对《前出师表》的评价之所以高,是因为它在文学、情感、政治、道德和历史等多个方面都有着卓越的表现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