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拜占庭历史中,“希腊人”一词的含义从贬义词转变为民族认同的象征,这一转变与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宗教和政治发展紧密相关。以下是一些关键点:
文化认同:在拜占庭时期,尽管“罗马人”是希腊人通常的民族自称,但“希腊人”一词也偶尔被使用,并带有民族自豪感。古代希腊民族文化的很多营养被基督教所吸收,这促进了希腊人身份的积极认同1。
宗教影响:东正教在拜占庭帝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不仅是宗教信仰,也是民族和文化认同的载体。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希腊人坚持其传统的东正教信仰,这加强了他们作为希腊人的认同2。
政治变迁:随着拜占庭帝国的衰落和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希腊人作为被统治者,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增强。在外国统治下,希腊人更加重视自己的语言、文化和宗教,这促使“希腊人”一词从贬义转变为民族认同的象征。
历史观念的转变:过去,“言必称希腊”带有贬义,意指“数典忘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以更开放和自信的心态回顾和展望历史,“言必称希腊”成为对古希腊文化和文明成就的认可和尊重3。
综上所述,“希腊人”一词在拜占庭历史中的含义转变,是文化、宗教、政治和历史观念演变的结果,它从贬义词变成了民族认同的象征。
在双帝问题中,拜占庭帝国和神圣罗马帝国是如何互相称呼对方的皇帝的?
拜占庭罗马人为何在历史上被称为“拜占庭希腊人”,而他们自己却坚持罗马人的身份认同?
为什么“罗马人的专制君主”头衔对拜占庭帝国来说难以接受?
公元711年倭马亚王朝征服西班牙的过程中,西哥德王国的抵抗为何最终失败?
《龙与雀斑公主》小说版是由谁创作的,小说版的故事与电影有什么不同之处?
加拉曼特人是如何在撒哈拉沙漠中建立强权的?
浪漫主义东方主义结合了哪些元素并以什么样的世界观塑造了殖民探险的文学环境?
《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对后来的政治题材电影有哪些影响,有哪些电影是它的翻拍版或受到启发?
科创板的上市公司在定价机制上有哪些突破,如何通过市场化询价机制有效定价?
在《魔鬼终结者》系列中,谁是预知天网崛起和人类浩劫的关键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