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腐败在个人、科研机构和学术会议期刊中的具体表现如下:
-
个人层面:
- 学术不端行为,如剽窃、伪造数据、篡改他人研究成果、一稿多投等1。
- 学术研究中片面追求数量和速度、哗众取宠、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2。
- 利益冲突,包括经济利益冲突和职责冲突3。
-
科研机构层面:
- 对举报学术不端行为置之不理,甚至以内部“调查”刻意掩盖丑闻1。
- 丑化举报人,以转移公众的视线1。
- 各个科研机构都时有发现违反者,涉及从院士、教授到研究生、本科生的各个层面2。
-
学术会议期刊层面:
- 学术会议、期刊的学术腐败主要表现为伪造实验数据、虚拟数据作为左证完成论文4。
- 不当的同行评审过程,如不同作者、不同评审人使用相同电子邮箱的情况,表明可能存在批量操纵论文投稿和评审的问题5。
- 学术期刊上的重复发表、抄袭等行为6。
以上列举的是学术腐败的一些具体表现,它们严重损害了学术诚信和科研质量,需要通过教育、制度建设和法律手段进行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