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kwiki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在八年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对工业的控制有何变化?

Moonshot回答

在八年抗战期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对工业的控制发生了显著变化。根据搜索结果中的资料,以下是一些关键点:

  1. 工业控制的增强: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大幅增加了对工业的控制。1936年,政府拥有的工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但随着战争的需要,国民政府控制了许多工业区。到1938年,中华民国成立了经济部,以加强对工业的管理和控制[1]。

  2. 工业内迁:为了保护工业免受日军的破坏,国民政府和爱国企业家将部分沿海地区的工矿企业迁移到内地。这一举措不仅保护了中国的工业基础,也促进了内地的工业发展[2]。

  3. 工业分布变化:战前中国工业90%集中在华北、华中、华南的一些大中城市,日军占领了这些重要地区和工业城市,对国民政府的经济造成了严重打击。因此,国民政府不得不在未被占领的地区重建工业基地[3]。

  4. 工业投资增长:根据1943年经济部的调查报告,国民政府控制的地区有工厂3,758家,其中3,168家建于1938-1942年间,显示了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对工业的投资和建设有显著增长[7]。

  5. 兵器工业的发展:国民政府通过内迁,使得兵器工业的专业分工更加明确,生产配套化显著提高,对支持正面战场抗战起到积极作用[6]。

综上所述,八年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对工业的控制显著增强,通过工业内迁、加强管理和投资,以及发展兵器工业等措施,以支持抗战和维持国家经济的运转。这些变化体现了国民政府在战争期间对工业控制策略的调整和强化。

[1]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经济- 维基百科
[2] 抗日战争与中国工业近代化
[3] 统制经济与抗日战争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6] 高翔、陈钊| 关于抗战时期中国兵器工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7] 二十世纪前半期的中国社会变迁,1900-1949 - 社科网

继续提问

津ICP备19006161号